从生活的原点出发——

《小小商店》教学及反思

内容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但数学教学不等同于生活。数学教学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从大量的生活事例、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学模型,并应用于生活之中。教师设计的每一个案例,都应从学生生活的原点出发,找准学生起跳的支点。学生应学好数学并用自己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

关键词:

数学生活 优化生活 生活问题

教学内容:

苏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小小商店》实践活动课

教学目标:

1、通过“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使学生加深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进行数学交流的意识和能力。

3、 在实践活动中增强数学应用意识,获得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

学生在观察、自主探究的活动中解决数学问题。

教学难点:

在经历运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简单生活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

教具准备:

师生均备有各种面值的人民币和小商品等。

教学设想:

好多的学生身上零用钱不断,每天都在购物花销着身上的零用钱,学生的这种购物使用零用钱只是一种浅层的购物活动,在他们的思想意识中认为购物与数学没有什么联系,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教者把生活中的购物活动优化成数学问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

教学中把教材本身的固有的学习要求应达到,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体,使他们自始至终都兴趣盎然参与学习活动,并使其行有所思,学有所得,重点做好以下几点:

1、 巧设情境,激发兴趣,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2、联系生活,加强应用,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素养。

3、 自主创新,改编教材,谋求师生的共同发展。

教学过程预设:

一、巧借情境,激发兴趣。

1、 激趣导入:

同学们,咱们学校门旁的文化用品店今天搞促销活动,想不想去看看?(多媒体播放录制来的商店场景。出示商品:地球仪、铅笔、文具盒、书包、笔记本、墨水、新华字典等)

2、仔细观察、收集信息

(1)、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看看商店里有什么?

(2)、把你看到的说给你同桌听。

(3)、集体交流,谁愿意把你看到的向大家介绍呢?

二、引导探究,解决问题。

1、这商店正在搞促销活动,特别欢迎同学们去买东西,只要你能正确回答出老师提出的问题,就会把你所购买的物品打五折也就是按原价的一半卖给你,今天老师从他那里借来三个问题,同学们能答上来吗?

(1)出问题:购买一个书包和一本新华字典共付多少元?

(2)、学生读题,小组内讨论交流,指名学生回答。

(3)、全班交流,讨论谁符合老板的要求。

2、看来老板这一题只是想试试大家的,有趣的还在后面呢?接着他的第二题是:

(1)、出问题:有30元钱,买一个电子计算器和一本精装动漫图书够不够?

(2)、学生读题,小组内讨论交流,提问回答。

(3)、全班交流,问:你是怎么想的?

3、咱们班的同学聪明吧?这么快就把问题解决了,店老板也猜到咱们班同学太聪明了,于是又出了一个考验智力的题,同学们敢迎接考验吗?

(1)、出示问题:我有50元钱,买货架上的物品,最多买几件?

(2)、学生读题,小组内交流讨论。

(3)、我数到3,你们就把答案用手指表示出来,能买几样就伸出几个手指头。

(4)、分别请伸三个、四个、五个、手指的学生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5)、全班交流,比比哪种答案最符合要求。

三、实践活动,运用知识。

1、创办商店

同学们今天带来了一些物品,打算办个“小小商店”,我们的小小商店要准备哪些货柜呢?(书本文具、玩具、生活用品,小食品等)

你们带来的物品哪些是玩具?哪些是学习用品?哪些是生活用品?哪些是小食品?分一分。

聘请营业员(胸前挂牌),其他学生按要求把自己带来的物品放在相应的柜台上,老师检查是否出错。

2、模拟购物

(1)、按照要求排队购物。

(2)、记录你花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3)、说说当时的购物情况(购物中提出了哪些问题,遇到了哪些问题,怎样解决的?)

四、活动总结,反思体验

说说今天你有什么收获?

五、实践作业,拓展应用。

随家长到超市购物,记下所买的几样东西和各付多少钱及总钱数

六、反思:

“小小商店”是在认识了人民币之后的一节实践活动课,借助学生熟悉的生活背景,运用“角色扮演”这一生动有趣的活动形式,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人民币的认识,进一步掌握人民币的换算及计算方法,

另一方面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教学凸显出两个亮点:

一是:安排学生摆放物品的过程中,学生体验出动手实践的快乐。

一位教育家说:“儿童的智慧就在他的手指尖上。”让学生创办“小小商店”时,安排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动手布置这样的活动。这样做目的是既重视了低年级儿童的认知心理及特点,又符合教学规律,最大限度的优化了课堂教学。学生在动手活动中做自己想做的事,做自己能做的事,做自己乐做的事,不仅巩固了学习过的知识,而且发现了新的规律,最大限度给予学生动手实践的快乐。

二是:学生在买卖物品的过程中,体验了运用知识的快乐。

“兴趣的源泉还在于把知识加以应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实践活动课就是如此。而却它不被大多数老师所重视。本节却使学生不仅有新的收获而且感觉耳目一新,因为我没有停留在对旧知识的“回炉”上,不是把数学题目归类,让其死记硬背,千篇一律模仿,而是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买卖物品的过程中设置问题:你在购物提出了哪些问题?遇到哪些问题?你购买了哪些物品,花多少钱?使学生经历知识获得的过程中,经历深思熟虑的思维形式过程,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重新撞击出思维火花,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在探索中交流,在交流中获知,体验运用知识的快乐。

总之,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快乐才是课堂教学的成功的根源,只有让学生感到学习是快乐的,我们的教学才算成功。

“小小商店”教学后,设计中的不足同样凸显出来。

在模拟购物的时候:

师:这人民币可以干什么?

生:买东西。

师:现在聘请一部分同学做营业员,其它同学当顾客来买东西。“营业员”胸前挂牌,使用文明用语,各自站在“柜台”前,顾客只能买一样物品,现在同学们分成小组排好队去买东西,(学生离开座位,排成四列,一个接一个购物,还没有轮到的学生在一起打闹说笑,买完后学生又无所事事,只好说话嬉戏了)。

接着可以买两样,过程如前。

师: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人民币可以买东西。

师:你有什么意见?

生:王雅丽找错钱了,我买一个书包,给他50元,她应该找我28元。

生:找错怕什么?这又不是真的。(找错钱的王雅丽马上接了一句,课堂上爆发出一阵哄笑。)

设计中忽视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是把商店购物的原生态照搬进课堂,没有经过优化处理是为联系生活而联系生活,学生在其中没有获得数学知识和技能。旋即我脑海中出现了这样一个情境:

出示:购物指南:

师:刚才同学们看到了小伙伴们怎样购物,想想我们在购物时,应先做什么?再做什么?遇到问题怎么办?

生:(思考做好购物的思想准备。)

模拟购物

师:请大家自由购物,购物时记录下你花了多少钱?买了什么东西,是怎样付钱的。

生:在自由购物时,购买不同的物品,到这一个货柜购好后,又到另一个货柜购物,并且相互之间交流,你买什么东西或打算买什么东西,身上有多少钱,还余多少钱等等,购好后,在小组内自由交流,买了什么东西,怎样付钱的,花了多少钱等,并且认真填写着课前准备的购物表格,计算出用多少钱;营业员整理卖出物品的表格,计算收入多少元。

师:组织学生汇报。

让学生汇报活动中提出了哪些问题,或遇到了哪些问题,使用什么方法解决的。

生:汇报(提出购物表)

师:大家帮他算一下他花的钱对不对。

生:计算,并判断。

师:请“营业员“汇报一下,一共卖出多少物品?收了多少钱?

这样经过优化处理过的生活变成了“数学生活”。学生在人人参与简单的购物活动中,体验如何取币、找币的交易过程,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乐趣,培养他们实际生活中购物的能力,提高社会交往和实践能力,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发出更强烈的求知欲,通过这种汇报活动,更好地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以及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