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石

“我的家乡有一条无名小溪,五六个小村庄分布在小溪的两岸。”读着《搭石》,亲切的感受油然而生。

我的家乡就是一所山村,王河水从村南静静流淌,一条岔河从村北绕西并入王河,村里三面环河却只有村西有座石桥。河和搭石承载了我幼年时重要的记忆。

世上有了路,便有了桥;世上有了河,便有了搭石。王河水宽,有三四十米,夏天发洪水时,有一米深的水。孩子到河对岸的村子去上学,爹娘不放心,都跟着送到河对岸,放学时等在河边接。时间久了,各家各户送孩子的时间就一致起来,今天你爹在河里领着手送,明天他爹在河里领着手接,个子矮的孩子被这家哪家的叔叔大爷背着接过来接过去。各家的爹娘在河岸上聊着天,谁家的孩子没写完作业肯定是瞒不住的,谁家的孩子受表扬满村都知道。我那时年纪尚小,天天盼望着长大上学,好让大人把我扛在肩上。

一过夏天,河水就浅了。清浅的河水铺满又平又宽的河道,河道中露出水面的沙滩上长满茂盛的蒲草,晶莹透亮的小鱼苗在水里游过来游过去。长辈们早早地就摆上搭石,谁也不知道是谁早早地就做了这件好事。这搭石当然就成了孩子们的乐园。水还不凉,都赤着脚丫子,蹲在石头上打水漂,在搭石上来来回回地走,在搭石上互相推手,努力把对方推下河去……

直到深秋时节,河水变得冰凉,早晨起来,搭石又湿又滑,偏偏这些调皮的孩子,总能赶在大人之前,去走那闪烁着冰碴的石头,哪怕掉进河里湿了鞋袜,回家遭一顿臭骂,也乐此不疲。

最有趣的是,每逢哪户人家结婚,我们就迫切地盼望早早放学或者盼望最后一节课是体育课。学校是没有操场的,上体育课的时候,老师就带着孩子们绕河堤跑步,跑到路口大家便故意作跑不动了,直到穿红衣的新娘子来了,新郎伏下身子,将新娘子背过河来,大家嘻哈地上前去,有幸的能得到一两块糖果,才回转学校去。那个时候,一个山里女人的一生,大概也只有这一天可以抹上红红的胭脂红红的唇,穿上红红的嫁衣,第二天就该洗尽铅华换上旧衣操持家务了。只有这一天,孩子们可以看得见一个女人的美丽……

生活发展,时代变迁,山里建桥修路,搭石渐渐失去了功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村里的孩子越来越少,学校合并了,孩子们坐班车上学,他们不再到河边走搭石了。少了呼朋引伴的吵闹,搭石也寂寞了……

搭石,承载着长辈的关爱,承载着童年的快乐,承载着山里人朴实的情感。正如刘章所写:“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联结着故乡的小路,也联结着乡亲们美好的情感。”搭石已失,但乡情不变,走到哪里故乡都是游子的根;搭石不再,但美德依旧,只要心中有美,世间皆有搭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