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毕业生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和国家对一次性到位率的严格要求,众多高校将毕业生就业率作为一项硬性指标向下层层落实。教育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不失为提高毕业生一次性到位率的有效办法,一时间“先就业,再择业”在各高校就业指导中大行其道,其效用和影响都被推到了极致。
“先就业,再择业”,俗称“骑驴找马”,指一方面占着现在的位置,一方面另找更称心的工作。据《信息时报》,近日在广州市一项调查显示,应届大学生一次就业成活率在用人单位中只有,大部分应届毕业生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很快便流失了,以至于一些企业把录用应届毕业生当成一场赌博。无独有偶,据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科学研究所、北森测评网与新浪网策划的“第一次就业调查”结果显示半数人第一次选择工作时是盲目的,有的人是“先就业后择业”而的人“没有太多考虑”就跟着感觉走选择了第一份工作。
从职业发展的角度看,正确的职业选择应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未来发展来决定,调查中只有11.1%的人根据兴趣爱好、6.4%根据末来发展进行选择,也许正因为如此盲目才难以找到适合自己、有长期发展空间的岗位,调查统计发现大学生就业后的一年内流失率高达50%,两年内的流失率接近四分之三,这实在是一个惊人的数字,同时,导致越来越多的用人单位不敢录用刚毕业的大学生。他们抱怨说,毕业生们随意违约,频频跳槽,有的干脆不辞而别,这实际上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往往给招聘企业造成损失。
为什么会有如此难以让人接受的事实呢?仔细分析其原因十分复杂,但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先就业,再择业”教育无疑取到了主导作用至少取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现在已经有不少专家学者对这些观点进行反思,这里本文对这个观点进行进一步的深入分析。
1、对毕业生择业观的影响
择业观是择业二仁体对选择某种社会职业的认识、评价、态度、方法和心理倾向等,它既是择业者职业理想的直接体现,也是择业者址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最直观的表达。择业观属于择业过程中的心理层面,社会的需要程度、职业地位、经济收入、地理环境、单位性质、工作条件等都是择业者选择职业要考虑的。择业者的择业行为主要是受其择业观支配的。
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复杂的过程,是大学生在读书学习、社会实践、接受教育等活动中逐渐形成井逐渐成熟起来的。大学生择业观的形成和发展,与时代的变化是紧密相联的,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所带来的冲突、矛盾、不适应和负面影响是大学生择业观偏失方向的社会原因。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社会经济转型加速,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的推础和导作用越来越成为市场经济过程的核心,市场主体利益发生重大变化,以公有制和其它多种经济成分及分配方式并存的客观现实,引趣了大学生价值观念的变化,包括择业观念的变化,使大学`二择业观形成多元化、务实化趋势,但同时,社会主义一市场尚处在发展成长的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
滋生庸俗实用主义、个人三义、享乐三义等消极负而彩响和侵蚀着相对单纯的青年大学生,具体表现在择业问题上过分讲实惠,崇尚个人发展,忽视社会发展,注重个人价值,淡漠社会选择和社会价值的行为选择取向。部分大学生往往不能正确处卫国家、集体、个人之间利益关系,存在着“只讲实惠,自主择业”的态势,大学生择业功利化日益突出。
随若自我意识由模糊到清晰、山片而到成熟、由低层次进入更高层次,大学的择业观也要经历山少面到全面、肤浅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当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尚处于低级阶段时,人生观、价值观没有完全确立,这时的择业观只是根据自己的愿望、他人的喜好,选择自己将要从事的职业。但对职业选择的目的、意义、价值、动机,样选择职业,以什么为原则,实现自己的职业理想需要什么样的条件等等,则考虑甚少乃至不予考虑。大学生由于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少,对择业的认识是极为片面、简单、肤浅的。同时,由于生活经验欠缺、不成熟,不能恰如其分地评价、观察自己,职业选择上更多地依赖老师和家长。
如果就业指导课老师用怀有很强功利性目的的“先就业,再择业”观去教育大学生,那么其导向作用以及产生的危害将是十分巨大的。培养一名大学生从幼儿到小学、中学、大学,经历了十几年的思想政治教育努力,着意培养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择业观是他们最终落脚的一个重要方面。在整个社会转型期间,社会已表现出强烈的功利性思想和目的,如果教师们开展就业指导教育时也抱有急功近利的思想,对正处于人生十字路口的毕业生人生观、职业价值取向的影响将是十分巨大的,其危害深远。
2、对毕业生个人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
假如学生带着盲目性、功利性和短期打算走上社会,其主观能动性难以发挥。不负责任的行为必将产生不负责任的后果,其危害之大可想而知。第一,“先就业,再择业”不利于大学生的成熟,进而影响成长。在大学生对社会、行业缺乏了解的情况下,特别是有的学生初次求职碰壁后,急躁情绪正在增长,这时候做毕业生工作的老师对他们说“先就业再择业”,则更容易使他们沮丧和不认真对待首次择业。第二,是用发展的眼光看,“先就业再择业”容易滋长自负心理,用人单位普遍生厌。当大学生带着盲目性和短期打算走上社会,在临时“婆家”难以安心工作,漫不经心,那么,临时“婆家”怎么会器重大学生呢?实践表明,如果大学生做不好现在的职位,那么大学生拿什么证明大学生能够做好更高的职位说不定,不等大学生跳槽,临时“婆家”就已经动了“炒”的念头。
一个大学生刚走上社会,得不到用人单位的垂青,这山看着那山高,看这个单位不顺眼,瞧那个单位也不如意,导致与不少适合自己发展的用人单位失之交臂。有自负心理的大学毕业生,很容易在瞬息万变的竞争中迷失方向,在挑三拣四中错过好的就业机会。这样下来,很难再“打一枪换一个地方”,到头来没有单位愿意用大学生。此外,仓促就业造成的专业不对口往往带来人才浪费,对社会也是损失。
三、对高校就业推荐工作产生不利影响
近几年来,各高校对毕业生就业工作都十分重视,纷纷把毕业生就业工作作为“一把手”工程来抓,花大量的财力和人力去建设校内有形、无形人才市场和就业基地。山于毕业生人数急骤增加,毕业生就业市场的买方市场特征日益凸现,用人单位对人刁`的要求越来越挑剔。
为了提高就业率,不断地强化毕业生“先就业,再择业”意识,那么毕业生就怀着一言目性和短期性心态去就业,把就业单位作为一块跳板,接受一些培训和积累一些经验后,就向单位请辞,有的甚至不辞而别。用人单位面对这些匆匆过客,无一可奈何只能是迁怒于毕业生毕业学校,对该高校进行封杀,高校很快便失去了就业基地。其急功近利的教育,助长了毕业生的短视行为,必然导致用人一单位不敢接收毕业生,毕业生就业进一步困难的恶性循环。
作者:夏星
全国青年创业计划大赛正在进行中,欢迎投稿!
投稿邮箱:qgqncys@163.com
官方网址:www.qncys.org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dingfengaaa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