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作文“科学与艺术”导写

文|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江红波

文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春节档科幻大片《流浪地球》的热映,激发了人们对宇宙空间探索的空前热情。当观众被带着地球一起逃离太阳系寻找人类新家园的情怀打动时,中国科大石头科普工作室的学生们,对电影的技术细节做了计算分析,经过中国科大教授的把关,得出了有趣的结论——按照电影安排,点燃木星大气产生激波推开地球估计很难实现,木星的引力潮汐撕裂地球也不太可能。不过,学生们认为,这并不影响《流浪地球》成为一部很棒的科幻电影。

读了上述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结合对电影中出现此类问题的认知,谈谈你的观点和看法。

写作指导

材料中言及的问题是电影细节与科学真实之间的关系。作为科幻作家,可能因为个人能力的限制,没法做到对科学现象进行很认真的研究,只是根据自己掌握的知识开始天马行空的想象,中科大的学生站在科学的角度细致分析入情入理、令人信服。那么,在文学艺术与科学知识之间,在影视作品与受众群体之间,该如何面对,这是值得思考的。为此,我们可以从以下角度立意:

1.正视科学,力求完美。影视作品是面向大众的,作品中出现错误的科学问题,容易误导观众。影视剧作家在创作时,对里面出现的场景或事件,需要专业人士把关。

2.艺术张力,可以理解。影视作品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可借助想象来激发观众的心灵共鸣,从而获得美的欣赏。艺术来自于生活,但往往高于生活,对作品中出现可能不科学的场景,并不影响观众的审美体验。

3.齐头并进,合作双赢。根据剧情的需要,应当邀请专业人士审核指导,不能出现明显的失误。而对未知的东西,可通过想象去描述,带给观众积极的思考。做到站在现实的层面上,去构思壮丽的篇章,将更吸引观众。

例文

科幻与科技齐飞 剧情共精彩一色

文|安徽省歙县第二中学 吕必辰

科幻大片高调出道,人们对其褒贬不一,常拿它与科学技术相比,总的看来有两种观点:一是科幻只是玩笑,科学才是王道;二是科学不发达,依靠科幻表达向往。但我认为,科幻与科学是一母同胞的兄弟。

科幻是人类对未来新事物的想象,借助于小说、影视等艺术方式表达,这是科技意识萌芽的结果。科学家们通过研究,把人类的大胆猜想给予明确的定义。胡适先生不是说“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吗?彼此的发展需要依赖对方,若科幻科技齐飞,岂不妙哉?

科幻能刺激科学研究。科学家牛顿曾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测就没有伟大的发现。科幻也的确发挥出了应该有的作用,一系列科幻大片的新奇玩意,现在已成为炙手可热的生活产品。1968年上映的电影《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的iPod已出现,《星球大战》中提及的悬浮自行车也已问世。想象变为现实,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科幻对青少年科学教育有着向导作用,他们往往在观看时产生浓厚的兴趣,随之而来的对科学的兴趣会日渐浓厚。更有甚者,将职业目标放在科技追求之上。由此观之,科幻是在推动科学发展。

当然,没了科学基础的科幻就会显得很荒谬。这样的科幻片也就不会吸引人。网友对《流浪地球》上描述的引燃木星大气层,利用潮汐推动地球表示很不解,这个完全无法实现,这不是欺骗观众吗?如果当初拍摄时咨询过科学家其情节设置是否合理,再作出一定的修改,这可能更为合适。科幻是需要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

《复仇者联盟》热播了好几部,为什么网络上并没有爆出美国某大学教授对钢铁侠的抓劲进行相应的分析,对伽马射线照射过的沃克进行模拟实验,对雷神索尔所在的神域进行实地考察。因为作者在当中做了充分的解释说明,让人无法从中找到破绽。《流浪地球》作为中国第一部科幻电影,在科学性方面考虑的不够全面,从而导致白玉微瑕。科学家将合理的正确的观点提供给科幻影视编剧或小说家,定能丰富他们想象构思的空间。毕竟科幻作品是需要在科学承认范围内的想象才能引导人们朝正确的方向去思考。

时代发展与进步,科幻与科学这两个不同领域的研究方向,应该强强联手,齐头并进,合作双赢,才能更好地将科技的作用最大化,使人们的生活过得更精彩。

评点

文章标题是对“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仿写,带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受。作者在首段,紧扣标题,提出科幻与科学携手并进、合作共赢的观点。文章先分析“科幻”与“科学”的关系,然后提出自己的看法。在论述过程中,先引出《2001太空漫游》中描述的物品,后来变成现实,然后紧扣材料《流浪地球》中的小小缺憾进行阐述《复仇者联盟》获得观众认可的原因。因此认为科幻作品与科学认知之间,可以借助科学技术携手并进,更好地丰富人们的生活,给读者展现美好的未来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