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读思达教学实践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是在强调将教师的“教”建立在学生的“学”上,以带领学生主动学习作为教学的出发点。所以我们应该坚信语文是学生学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

我校倡导的“读思达”教学法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完全吻合。这种教学法,用公式表示就是:学科学习(教学)=学科阅读+学科思考+学科表达。“读思达”是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步骤、流程。是教学过程的本体性、实质性、主体性活动。只有经过这三个环节的完整的学习,知识才能转化为素养,所以这是一种面向核心素养、让核心素养落地的教学法。

阅读、思考、表达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基本工具。阅读力、思考力、表达力是最基础、最具生长性的关键能力,其他所有能力都是其延伸拓展或是特殊表现。

我们语文组在读思达教学实践中,力求做到组织学生有效读书、深度思考、科学表达,积极评价学生的学习表现。点滴做法,总结如下:

一、 熟读,感受意蕴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中央教科所张田若老师也指出:“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尽可能地营造朗读氛围,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入情入境,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

1.导读,激发兴趣

(1)读单元导读,抓住每一句话中的关键词,一般是主语或是谓语,根据关键词提炼出单元主题及学习任务。更重要的是,通过反复读,联系以前学过的知识,结合到一起进行融合。彻底读懂读透,真正领会,“单元导读课”实际上就是每一组课文学习之前的“入门课”或者“铺垫课”。用电影中的行话说:单元导读好似电影首映式,精彩镜头给你看一段,主要人物出场见见面,为的就是抓住你的心。

(2)对单元导读了然于胸后,针对每篇课文我们都要围绕课文内容精心设计导语,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马说》一课时,设计了如下导语:

同学们,我们昌黎这块风水宝地,人杰地灵,地处交通要塞,我国古代很多文人墨客都曾驻足昌黎。今天,我们学习位居唐宋八大家之首、著有《昌黎先生集》、世称韩昌黎的韩愈的传世名作《马说》。

1、“说”是什么样的文体?

2、你认为标题中的“说”是什么意思?

那么作者为什么要说说马呢?难道只在于说说马吗?这篇文章是作者在什么背景下写的呢?哪位同学知道?(让学生带着疑问走进文本,并考察学生是否进行搜集资料,培养学生课前搜集资料的能力,并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我们了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让我们走进课文,聆听他的不平之音。

让学生在品读老师的导语,静心思考,准确表达后兴趣盎然地进行新课的学习。

一般说来,我们设计导语注意三方面的内容:①解题。有些文章的题目,不是点明了所写的中心,就是概括了主要内容,准确地解题,可使学生尽快地“入文”“上路”。对有些文章的题目,还要从文字上作些必要的解释, 如《出师表》的“表”,《与朱元思书》的“书”,《马说》的“说”等,都应作些明确的解释。②作者。对作者的介绍,一般要根据教学的需要选择重点讲。③背景。对那些写战争或重大事件的记叙文、议论文,教师在讲授时首先介绍一下当时的形势和写作背景;对那些节选的文章,应紧扣节选部分的中心介绍,不必涉及更多的史实和事件的全过程。

设计导言要注意三点:①导言必须简明、扼要。②必须紧扣所讲课文。③必须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2.初读,正音正字

八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朗读基础,每一篇课文,都可以让学生先试读。在学生个人的试读中,让其他同学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并让同学们清楚明白:为什么这样读,而不能那样读。在学生试读时,试读者认认真真读,听读者仔仔细细听。读后积极发言,辨析正误。直读到口齿伶俐、抑扬顿挫,甚至熟读成诵。当然出于效率的考虑,诵读课文也要讲究方法,有时要给课文配上图画或音乐,以减弱学生诵读课文的枯燥感,从而在诵读的过程中不断体会语言的美感。比如教学《与朱元思书》,给课文配上许多富春江的精美风光图片;教学《夸父逐日》,为学生播放flash课件,增强动感效果;教《岳阳楼记》,则以图文和背景音乐相结合的方法,美景、美文、美图、美乐,使学生诵读时不禁沉醉其中。

初读课文目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概意思和基本内容。学生朗读要求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

3.品读,赏析美点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为了培养和锻炼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分析批判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教师必须作必要地启发、引导。

品读主要是抓住文中精彩的词句加深理解,品味出精妙之处,对整篇文章的艺术特色进行分析归纳,从中得到启发和收获。此时,要增加学生课堂分组讨论的机会和时间,要让讨论更加深入,让学生的分析做到更加透彻,见解更加多样。这对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思维的广度和深度特别重要,也有利于他们提出更多更有价值的问题来。学生也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才会擦出创新的火花,这也是符合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理念。从实际的教学效果看,学生思维的活跃程度、考虑问题的广度和深度会远远超出老师的想象,同时也会促使老师不得不去进行更多的思考,更好的学习。

对文章进行分析品读,一定要突出重点,切忌面面俱到,泛泛而论,一定要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学生合作探究学习的成果及个人思考所得教师应当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从而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师生交往互动机制。

4.悟读,拓展延伸

教材中所选的课文,尤其是文言文,绝大多数是世代流传、脍炙人口的名篇,其中蕴含着丰富的精华,值得借鉴。但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作者本身的思想局限,在文章中难免有一些消极因素,因此,有必要指导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课文进行鉴赏、辨别、分析、批判,做到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教师要引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相互参照着阅读

例如在学习《鱼我所欲也》一文时,可以对比《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的仗义行侠之“义”,再指导学生联系陈毅的《梅岭三章》的诗句“取义成仁今日事”等。这样参照着读,学生不仅可以读出孟子在面对生与义不可兼得时,所做的抉择及其所表现出来的舍生取义的不屈精神,还可以通过对比看到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力量显现,并让它绵延不绝。悟到这里便是传递着民族文化,便是接受民族精神的洗礼,从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身处逆境志存高远的志士仁人。这是用现实重新解读传统,是文章应有之意的合理延伸。

另外,尽量将古文教学与现今我们所处的时代结合起来,赋予其时代新义。如学习《马说》时,联系现实,让学生研讨:你怎样认识当今社会的“伯乐”与“千里马”的关系?学生发表看法后,教师总结:“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是那个时代造成的,当今社会,只要你是一匹千里马,就会有一片驰骋的草原。我想送给同学们一段话,希望同学们在人生的路上谨记:

生命的日子里有晴天,

也会有阴天、雨天,

人生的路上有平川坦途,

也会撞上没有舟的渡口,没有桥的河岸

这种时候,我们需要有一只船来摆渡自己,

但请记住:

无论命运多么晦暗

无论人生有多少颠簸,都会有摆渡的船,

这只船始终在自己手里。

这样,不仅让学生深刻理解了文章内容,而且也进行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二、思考,走向深度

思考,是阅读教学中不可缺少的一环,也是学生个性化阅读的具体体现。在这个环节中,“问题”是核心,而问题的深层内核是思维。

1.精心设计导语,开启思维之门

每一节语文课,都要精心设计导语,创设情境,并为之后的思考埋下伏笔,开启思维之门。如:在学习朱自清《背影》一课时,我播放《父亲》这首歌,学生听这首歌入情入境后,音乐戛然而止时,我对学生说:“有人说,父爱如山,稳重深沉;有人说,父爱如海,深厚博大;有人说,父爱如火,热烈赤诚;父亲总是竭尽所有,把最好的给我们。著名作家朱自清的《背影》是写父爱的经典之作,让一代又一代的人泪目,请同学们阅读课文时思考:1文章为何以背影为题?文中出现了几次背影?2文中写了几次流泪? 学生通过熟读,思考之后,就会理解文中写了四次背影、四次流泪,且背影为文章明线,眼泪为文章暗线,背影和眼泪贯穿了父亲所有的事件,学生也自然理解了文章的结构之美以及父亲的拳拳爱子之心。

2.质疑释疑,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的火花

古人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在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在反复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展示一下,汇报自己读懂了什么,再说说自己还不理解什么,提出自己的疑问。针对学生提出的不理解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讨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在合作探究中碰撞思维的火花,有效地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考能力。

例如俗世奇人《泥人张》的最后一段这样写到“泥人是没了,可‘贱卖海张五’这事却传了一百多年,直到今儿个”。学生质疑为什么会传了这么多年?合作探究后得出结论:因为被世人所传颂的不仅是泥人张的精湛的手艺,更是泥人张那种不畏权贵,不卑不亢,自尊自强,沉着冷静,机智应对的精神品质。泥人张不仅捏出了一个个生动的泥人,更捏出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精髓;他的工作不仅放大了自身的价值,也放大了中国的民间艺术价值。泥人张是我们中华民族民间文化的一个缩影,一个代表。

3.精心设置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要在教学环节中精心设置思考问题,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如在教学俗世奇人《泥人张》时,第一步骤:初读课文,思考抢答:

文章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来表现“泥人张”是个“俗世奇人”呢?海张五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泥人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敢和海张五斗?结局怎样?细读课文,思考讨论:泥人张“奇”在哪里?何以见得?作者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泥人张”的形象的?最后请同学们深思:像泥人张这样的“民间奇人”越来越少,民间手工艺品也日渐稀少,该如何保护这些无形的文化遗产,我们该做些什么呢?以上问题的设计由初步感知内容到鉴赏人物、掌握写法最后到如何传承传统文化,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由低阶思维到高阶思维的训练并进行了价值观教育。

三、表达,反馈成果

如果阅读是一种输入,表达则是一种输出。表达是学生素养形成和能力发展的落脚点和试金石,只有能表达出来的东西才是学生真正学会的东西,表达分为口头表达和文字表达。

1.导入新课,创设表达情境

精心设计导语,让学生在每节课的开始就有表达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七年级《秋》一课时,我设计了如下导语:寒来暑往,四季更替。你们已经历十几回这种周而复始的变化,季节的体验一定给你们留下许多挥之不去的记忆,由于性格和经历不同,你们对四季的感受也千差万别。一年中,你们最喜欢哪一个季节呢?请同学们先在小组内说一说自己喜欢的理由,然后选派小组代表说一说。学生互动交流,上课伊始就训练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2.立足文本,训练表达能力

语文课本是我们学习语文的最好材料,精选一些好的范文作为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很有必要。如:学习《桃花源记》时,在学生充分阅读后,我在屏幕上播放桃花源风景的图片,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景点用下列句式进行描绘。句式:这里的……美,你看(听)……。教师鼓励学生可以创造性描述。通过学生的描述,学生们自然就理解了桃源美在环境幽雅,美在风景秀丽,美在资源丰富,美在静谧祥和。 有时,我还会让学生对文本内容复述,如:《石壕吏》语言凝练、质朴,内容比较集中,适合让学生复述。在复述中,学生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都得到了培养。

在学习《泥人张》时,在课堂上我布置了这样的作业:中央电视台“想挑战吗”专栏节目正在招聘有奇特本领的人,请为泥人张写一份推荐词。要求语言简洁、形象生动,并能够抓住人物的特征来写,写完后让同学们展示。这样就抓住了文本内容,对学生进行了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

课堂教学中经常进行这样的训练,学生不但对文本的理解更加深刻,口语表达和文字表达能力都会不断提高。

3.编演课本剧,提升表达能力

课本剧是语文课堂教学中一抹绚丽的风景,是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和运用课文语言的基础上,把原文的故事情节加以延伸,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的创新成果。编演课本剧也是提升表达能力的方式之一。如在学习俗世奇人《泥人张》时,我让学生在课前读透泥人张和海张五这两个人物,揣摩他们的动作、神情、心理、说话的语气等。学生们通过阅读、思考后,编排出课本剧,在课堂上,学生们把泥人张的沉稳、干练、不畏强权、镇定自若、敢于斗争、后发制人、艺高胆大和海张五的飞扬跋扈演绎得惟妙惟肖,尤其让我惊喜的是他们竟然会用天津话演绎这个故事,课堂上掌声不断,表演者沉醉其中,观看者入情入境。同学们不仅提升了口语表达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也提高了想象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等。

当然,在教学中我们也会通过仿写、续写、画思维导图、练笔等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

在表达环节,教师要做的是:设计适切性的表现性任务和真实性的问题情境以及有针对性的作业;对学生的各种表达进行正面鼓励和价值引领。

总之,语文课堂遇到读思达,就如鱼儿遇到了水;就如夏日遇到了凉风;就如冬日遇到了暖阳……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和豁然开朗的奇迹都可以在这里发生。读思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自主地阅读,大胆地质疑,热烈地讨论;读思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享受语文,享受课堂,享受学习;读思达,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做学习的主人,享受成长的快乐,成为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