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这个词在我们现在的使用频率是非常高的。比如我们强调做事要用科学的方法,我们认为一件事不合理,通常会说这不科学,我们特别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等等。 那么使用频率如此之高的“科学”这个词的由来是什么呢?




其实“科学”这个词是在近代(公元19世纪90年代左右)引入中国的。科学一词,英文为science,源于拉丁文的scio,后来又演变为scientin,最后成了今天的写法,其本意是“知识”、“学问”。比中国“西化”更早的日本把“science”这个词翻译成了“科学”。是从“分科之学”的意义上理解science这个词的。因为当时的西方科学体系正处于专业化、专门化,分科的时代, 所以日本人抓住了“分科”这个特征。1893年康有为引进并使用了这个词。

其实自明末清初传教士带来了西方的学问以来,中国人一直把来自西方的science译成“格致”“格致学”。格致者,格物致知也,是《大学》里面最先提出的士人功课,后人多用朱熹的解读,认为它是指“通过研究事物的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20世纪头10年,“科学”曾与“格致”概念并存,但前者逐步取代后者。1912年,时任中华民国教育总长的蔡元培下令全国取消“格致科”。1915年,美国康乃尔大学的中国留学生任鸿隽等人创办了影响深远的杂志《科学》。事实上,从这一年开始,“格致”退出历史舞台,“科学”成为science的定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