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语》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纂而成,以语录体和对话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与《大学》《中庸》《孟子》并称“四书”。《论语》共20篇,492章,各篇章内容不相属。
23《大学》原是《礼记》里的一篇,一般认为是曾子所作。南宋朱熹作《大学章句》,将《大学》与《中庸》《论语》《孟子》合编成一书,即《四书章句集注》,后简称《四书集注》,元代规定以《四书集注》取士,从此奠定了《四书集注》在封建正统思想文化中的地位,《大学》从此获得了官方的正式认可与推崇。
35《孟子》是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而成。
《孟子》有《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上》共七篇传世,汉朝人把七篇各分为上下,成为十四篇。
《孟子》学说的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51《老子》又称《道德经》,传说是春秋时期的李耳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德经》44章在后,共81章,约五千字,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69《庄子》是庄子的代表作,又称《南华真经》,被誉为“文学的哲学,哲学的文学”,其中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养生主》。据传,庄子曾隐居南华山,卒葬南华山,故唐玄宗天宝初年被诏封为南华真人。
84《墨子》是墨子弟子根据墨子生平事迹的史料,收集其语录完成的。
00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曾任鲁国大司寇,后来私人办学,周游列国,晚年整理“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自汉代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传统文化的主流。
022曾子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思想家,倡导“孝敬恕忠信”的儒家思想,提出“修齐治平”的政治观、“内省慎独”的修养观和“以孝为本”的孝道观。曾子被后世尊为“宗圣”,地位仅次于“复圣”颜渊。
036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思想家、教育家,被誉为“亚圣”。无论是受业于子思还是其门人,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
孟子把孔子的“仁学”思想发展为“仁政”,提倡“以民为本”,其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重视教育,提倡“舍生取义”。
052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人,春秋时期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道教将其奉为教主,称“太上老君”。老子思想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
“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五千字,言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遂莫知其终。
068庄子,姓庄名周,战国时期到家学派代表人物。他因崇尚自由而不应楚威王之聘,仅担任过宋国漆园的小官吏,史称“漆园吏”。庄子想象力极为丰富,语言运用自如,灵活多变,能把微妙难言的哲理说得引人入胜。
庄子天才卓绝,聪明勤奋,“其学无所不窥”,并非生来就无用世之心。但是,“而今也以天下惑,予虽有所向,不可得也”。一方面,“窃钩者诛,窃国者侯”的腐败社会使他不屑与之为伍;另一方面,“王公大人不能器之”的现实处境又使他无法一展抱负。人世间既然如此污秽,“不可与庄语”,他追求自由的心灵只好在幻想的天地里翱翔,在绝对自由的境界里寻求解脱。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他写出了一首首苦闷心灵的追求之歌。
083墨子,名翟,春秋战国之际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墨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农民出身的哲学家,他提出了“兼爱”“非攻”“尚贤”“尚同”“天志”“明鬼”“非命”“非乐”“节葬”“节用”等观点。在当时的百家争鸣中,有“非儒即墨”之称。